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

財爺派利是 擬發百億iBond

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月底發表新一份的《財政預算案》,有望第五度再發一百億元的通脹掛鈎債券(iBond)。雖然全球處於超低息環境,息口有回升壓力,而通脹率亦已見回落;但港府考慮到市場繼續保持低息環境下,發行iBond仍應可吸引一批追求「穩陣」投資的市民,亦可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,故仍擬再發一百億元iBond。

  曾俊華在一一至一二年的《財政預算案》中提出,政府發行一百億港元iBond,以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,及在低利率、以通脹加劇的經濟環境下,為市民提供多一個對抗通脹的投資選擇,以免削弱本地家庭儲蓄的購買力。

  不過,隨着美國年中開始加息,息口上升壓力正持續增加,通脹率亦逐漸下降,港府內部曾研究應否再加推iBond。然而,港府內部考慮到美國的加息步伐及幅度應該不會太快,即未來一段長時間市場仍繼續保持低息環境下,發行iBond仍應可吸引一批追求「穩陣」投資的市民,亦可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。

  回顧過去四批iBond,首批iBond認購情況未見熱烈,僅輕微超額認購零點三二倍,但掛牌首日表現卻是眾批iBond內最好,升逾百分之六,一手可賺六百七十元,已到期的首批iBond共派息六次,持貨到期滿的散戶三年共收息一千三百五十五元,年計回報率為百分之四點五。

  第二年的iBond認購率,飆升至超額近四倍,認購三手或以下的投資者均獲全數分配;第三批iBond的認購率近三倍,認購一手的投資者均獲全數分配,其餘投資者中有約四十八萬份申請可獲分配兩手。去年第四批iBond的超額認購則有近兩倍,十四萬認購兩手以下的投資者均獲全數分配,其餘投資者中有五萬六千多份申請可獲分配三手,認購比率的確逐年下降。

  對於應否續推iBond,學者意見各有不同。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出,市場普遍預期加息日子不久重臨,包括定期存款等回報也會回升,市場對iBond的需求難免減少。不過,他補充,根據以往經驗,市場每次都是超額認購,只要政府今次的掛鈎息口不是太低,例如保持三厘左右,相信也可吸引一批追求「穩陣」投資的市民,「當局毋須過分擔心無人認購」。

 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則指,隨着經濟環境變化,iBond吸引力的確不及當年,不過措施另有「促進債市發展」作用,當局也需予以考慮。麥萃才亦分析,隨着美元轉強,加上內地市況仍不明朗,本港通脹未來可能只會保持於約百分之二至三的水平,如果單以「對抗通脹」來說,再次推出iBond的動力或有不足,「就算掛鈎息口達到百分之二至三,市場相同息口水平產品極多,此消彼長,iBond的需求可能只是非常一般」,但他亦指,倘若政府有心繼續推動債市發展,定期持續發行iBond也屬有效措施,包括定價和息口也讓市場有所參考。

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

渣打冀鞏固資本 傳派紅股代股息


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渣打集團(2888)將於3月4日公布去年度全年業績,股息向來是小股東的焦點。但據英國《泰晤士報》報道,渣打是次派息,可能只派紅股不派錢,以鞏固資本實力。渣打昨收報111.3元,升3.63%。

  有報道指,渣打下月宣派的2014年度末期息,可能全部以股代息。投資者、分析師及業內人士均認為,受新興市場拖累的渣打,應考慮至少將部分年度股息以股份形式派發,以配合資產負債表的擴大。其中,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預期,渣打約有三分之一的股息將以股份支付。

  渣打在英國大行之中屬慷慨派息者之一,每年派息的金額數以十億美元計;然而,有股東警告渣打現金派息過高或削弱其資本狀況,繼而進一步影響業務發展。

  報道又引述一名資深基金經理及股東表示,渣打將部分甚至全部股息以股份形式支付亦屬合理。不過,也有投資者反駁以股代息,只是該行部署規模高達100億美元的大型供股行動的第一步。

  瑞穗證券亞洲銀行研究部執行董事安彤善表示,在《巴三》的資本要求下,所有銀行均有資本壓力,因此若然渣打以股代息也是合理。

  金英證券(香港)中國香港銀行研究副總監陳昔典認為,若渣打改發紅股,不派現金股息,可能是因為商品融資的撥備數字驚人,嚴重拖累盈利表現,又或監管要求力度加大所致。不過,渣打以股代息意味該集團的資本情況未致於差到要供股集資。

  渣打去年度派發的中期股息為28.8美仙,現有待下月公布全年業績時交代最終的末期股息。此前5個年度的末期股息均有所增長。2013年渣打全年共付每股86美仙股息,按年上升2%,涉及股息總金額由2012年的14億美元增至20億美元。倘若渣打將部分股息以股份形式支付,將有助提升其核心資本比率。截至去年6月底,渣打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為10.7%。

  渣打發言人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,集團把一大部分的留存利潤分配予股東,以令股息方面有良好紀錄,股東可選取現金或股份作為股息。她強調集團資本充足,目前仍未就股息有任何決定。

  另外,有報道指,國際獵頭公司正為渣打物色接替冼博德出任行政總裁的人選,估計公布業績之日或會公布行政總裁的繼任人。亦有英國傳媒報道,冼博德對該行高層表示,他不會永遠在渣打任職,甄選繼任人計畫亦已展開。

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

6招達財務自由 50歲不為錢打工

iMoney – 2014年10月24日週五香港時間上午9:59

學者周永新早前發表退休保障發展研究,建議推行「全民老年金」,向全港65歲或以上人士每月發放3,000元。方案一出,社會上正反意見各半,一時三刻也達不到社會共識,「全民老年金」面世恐怕尚要十年八載。人人都想晚年生活無憂,今期「精明理財」兩位受訪者,年屆不惑便不再全職工作,達致「財務自由」的境界。

屋邨仔出身、47歲的龍凱祺,廿歲出頭便捱出第一間屋,理財哲學是壓縮消費,慳出投資機會,現時手握20個物業。56歲的前衛生督察張奕全9年前提早退休,用心經營收租物業,獲得穩定現金流,逍遙自在。

且看兩人的財務自由6招,50歲不為錢打工。

財叔:退休做包租公 買債保現金流 現年47歲,網名「財叔」的龍凱祺,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屋邨仔,自小不是讀書材料,16歲會考未放榜已投身職場。去年9月他辭去藥廠銷售經理月薪約2萬元的工作,因為憑手執約20個住宅、工廈、商舖單位收租,每月淨收入約15萬元,一家四口家住北角寶馬山豪宅。

財叔口若懸河地說起跌跌碰碰走出來的財務自由之路:小時候家住華富邨,最大的夢想是買樓。1991年、23歲的他死慳死抵,以一成首期買入馬鞍山錦英苑,隻身從華富邨搬到馬鞍山。「當時做推銷員每月只有4,000元人工,但樓按月供3,000元、12厘息。為了供樓,每晚的食糧就是公仔麵,沒有任何娛樂,後來更日間返正職,晚上兼職做速遞員,周六周日做小販。不要想為甚麼不夠錢使,而是去想怎樣使才夠。若果一直怨好辛苦,只會永遠怨不夠錢,要想一想如何去改變自己的生活。」

淨租金回報5厘方可觀

捱到第一個單位,1997年財叔結婚,買入大埔中心,短短數月樓市大升,他憑摸貨賺到30萬元,心雄下再在灣仔入市自住單位,卻遇上金融風暴,成了負資產,繼續「樓奴」生涯。4年後終於等到機會,2001年他見灣仔區唐樓僅售70多萬元,每月收租5,000多元。但因唐樓要「Full pay」,便游說家人朋友夾錢買入收租,成功開展財務自由之路。 財叔說,做包租公最重要識計淨租金回報,若租金回報率大於供樓按息達3厘,該單位便值得購入放租,淨租金回報有5厘更可瞓身投資。

「當時按息2.25厘,但租金回報有10厘,我不用拎錢出來也可以賺7.75厘。即使當時樓市繼續每年跌10%,跌至不值錢也好,我依然可以收租。收夠10年租,樓價便賺回來了。」

2003年沙氏後,香港樓市從谷底回升,財叔見手上灣仔唐樓租盤升值,便賣出「一拆二」。「例如賣了一個300萬元單位,便買兩個200萬元單位收租,資產便變了400萬元。」 他憑這招買入多個住宅,2004年最高峰試過一年內買賣過30個單位,直至政府2010年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(SSD),便改買工廈單位收租。

現時他持有約20個物業,包括住宅、工廈、車位、商場舖,每月總租金收入約30萬元,減去供款開支約15萬元,每月淨現金約15萬元。去年便放棄藥廠全職工作,以便有更多時間打理物業的租賃事宜。雖然美國即將加息,但他指自己貸款比率約佔兩成,預計加息對供樓影響不大。

穩現金流轉投內房債

財叔近年發現有其他工具如債券基金,都可以製造穩定現金流。例如一些美國高息債券基金(US High Yield Bond)可利用槓桿買入,收息8厘。「但近年多了不少人買這些基金,基金資產膨脹,基金經理買不了這麼多高回報的債券,只買到6厘回報的資產,但它要給你8厘,開始有風險,派息會一直下降。」

他近期又改買一些內地房地產發行債券,如恒大地產(03333)、花樣年(01777)等企業債有10多厘息。不怕內房企風險大?財叔說,若該公司同時發行了長年期及短年期的債券,應選擇年期較短的,因為長年期債券的違約風險較大。不過,他承認自己主要的現金流還是靠物業收租。

YC:善用肥雞餐 退而不憂 退休衛生督察張奕全(YC)今年56歲,2005年「食肥雞餐」提早退休,現時在中港兩地持有11個物業,足夠支持他和太太的生活之餘,更將大部分租金收入作慈善捐獻。

加按買樓要預留資金

大半生都打政府工的YC,20多歲便加入衛生署,工作數年、未足30歲便買入第一層樓,「在西環高街,還記得租出給兩公婆。當時覺得很正,付了首期便有人幫我供樓,於是儲到錢便買樓。」他認同年輕人應先控制消費,開源節流,「先苦後甜,要有第一筆資金做投資,但現在實在好多人做不到。」 2003年沙氏後,政府為應對財政赤字,推出公務員自願離職計劃(俗稱「肥雞餐」)。2005年,46歲的YC參加「肥雞餐」時,已擁有4個住宅物業,其中一個是深圳自住單位。

YC見樓市正由沙氏時的低位回升,便將肥雞餐約250萬元的補償金,再加按手上住宅單位,買入多間細價樓,遍及中上環、淘大花園、南丫島,以租金養樓。此後數年,YC食正樓價上升,便靠加按物業,套現首期多買一間,他稱之為「整餅」。 當時YC在網上博客分享自己加按買樓的經驗,很多網友均說他太進取,但YC認為自己不是靠摸貨賺錢,而是先上會(造按揭)再出租,樓價上升便加按出首期再買另一層,風險不是想像中大。

不過他提醒,加按前亦會預留足夠金額,即使銀行按揭不批核,也足夠買樓。 趁內地樓價便宜入市 2010年YC高峰期手持多達12個物業,「當時已經差不多到了盡頭,因為租金的收入,差不多等於按揭金額的五成,當時有5個單位仍在供款,不能再跟銀行借錢。退休後我有一半時間都在深圳居住,當時見內地樓價仍便宜,寫字樓租金收入普遍有6、7厘,便將香港仍在供款的單位出售套現,轉移資金到成都買入甲級寫字樓。除了6、7厘租金回報,當時人民幣升值,相信資產可一直水漲船高。」

YC在2010及2011年陸續出售部分香港物業,他承認現在回頭看,是「放得太早」,「我由中原指數(CCL)40多點開始買樓,到差不多80點放,賺了一倍也覺得差不多了。而且我傾向穩陣,不相信金融海嘯很快能平息。」結果樓價在海嘯後很快回升,YC也始料未及,但他亦已知足,「我目的是達到財務自由,多一層少一層也沒分別。」

3層港樓月收租3萬元

現時,他手持的4個香港、1個深圳的住宅單位都已供滿,港深各1個單位用作自住,另3個香港住宅每月總收租約3萬元,足夠應付YC及太太的生活開支。 另外YC還有退休長俸,閒時也兼職工作,以免跟社會脫節。他退休生活稱心,會在慈善團體做義工,發展興趣,參加攝影沙龍。「現在每日日程表都滿的,但以前返工做自己不喜歡的事,現在每日可做自己喜歡的。」他另有全資買入的6個成都商廈單位,一年租金收入達75萬元人民幣,大部分用於慈善捐獻,如捐助內地山區學童。 YC認為做包租公需有做生意的心態打理租盤,跟租客建立長期關係。他表示,自己的租金一般較市價低一成,肯花錢做維修保養,租客都願意長租。

撰文:葉卓偉